264年,庞会带兵闯入府中,把关羽的子孙后代全部处死
公元263年,一个带着浓郁仇恨的年轻将领,手提鬼头大刀,径直冲入了一座宅院。这名将领就是庞会,魏国的大将,而那座宅院则是蜀汉英勇将领关羽的后人聚居之地。
庞会眼中的仇敌,是他的父亲庞德的死敌——关羽。
庞德和关羽之间的恩怨根植于樊城之战,这是一场让两位英勇将领永远成为对手的血腥战役。樊城之战发生在公元218年,这场战役成为了庞会心头仇恨的滋长之地。
当时,宛城的守将侯音、卫开等人,一起举事反抗曹操的统治。同时,南面的关羽接应他们,向曹操的统治下的荆州北部发动进攻,
其中关键的目标是襄樊,这座战略要地。
庞德,作为曹操的重要将领之一,受命前去平定这场叛乱,确保曹操的统治得以巩固。于是,庞德和曹仁前去镇压叛乱,同时重新夺回宛城。
然而,当时间来到公元219年,叛乱的领袖们侯音和卫开都被曹操派来的庞德和曹仁击败,形势危急。
展开剩余80%庞德决定将军队驻扎在樊城,以便进一步讨伐关羽
,樊城正是位于襄樊以南,为曹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据点。于是,关羽带领着他的军队前来迎击,战役在樊城的城墙下爆发。
在这次战斗中,庞德展现出了他出色的箭术,庞德身披铁甲,站在战阵之前,双目注视着战场上的关羽,那位赤髦长须的蜀汉猛将。
战场的紧张氛围充斥着厮杀声和呐喊声,箭矢在空中呼啸,充斥着死亡的气息。庞德知道,这一刻,胜利的机会就在他的箭下。他拉满了弓弦,瞄准了关羽的前额,缓慢呼吸然后释放。
箭矢呼啸而出,划破了空气,直奔着关羽。关羽的战团闪烁着刀光和枪影,但在这一瞬间,他没有察觉到那致命的箭矢。
庞德的箭术准确无误,正中关羽的前额
,鲜血瞬间溅射而出,关羽惊恐的目光中充满了震惊和痛苦。
然而,就在关羽举刀准备反击的时候,他被身后的敌人包围,无法再继续进攻庞德。这一箭,似乎注定了命运的转折。尽管关羽能够挺身而战,但前额的伤口无疑影响了他的战斗力。
最终,庞德被敌人包围,陷入了关羽的俘虏之中。
这一失利,成为庞会心头仇恨的发源地。庞德遭受耻辱,令他的儿子庞会心怀仇恨,决心要报仇雪恨,复仇之火在他心中从未熄灭。
公元263年,这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刻,蜀汉灭亡,刘禅出降,蜀国覆灭。而对于庞会,这一天仿佛是等待已久的大结局,他早已准备好了,心中的仇恨已难以抑制。
庞会手提鬼头大刀,决心如铁,冲入关羽的宅院。厚重的宅门在他面前打开,庞会昂首走向庭院,大声宣告:
“吾乃庞德后人,今来报仇,关羽后人,上前送死!”
他的声音嘶哑而有力,一股浓烈的仇恨在他心中燃烧,犹如怒火烈烈燃烧的火炬,准备在这一刻喷薄而出。
庞会进入宅院后,冷酷地开始展开了他的复仇行动。他的目光冰冷而锐利,大刀在手中闪烁着寒光。
院内的老幼妇孺,都无法逃脱他的冷酷目光。他的步伐稳定而有力,没有丝毫怜悯之情,刀锋挥动之间,血雾弥漫,鲜血如喷泉一般喷涌而出,将白色的院墙染成了深红色。
宅院内的孩童哭泣声、女人绝望的呼救声、老者挣扎的嘶吼声,
交织成一幅可怕的画面。
庞会心中的仇恨让他变得冷酷无情,他视人命如草芥,只为了实现父亲庞德的遗愿,报仇雪恨。
庞会心中的复仇之火烈烈燃烧,他决心要将关羽的后人全部诛杀殆尽,一个不留,这是他心底深埋的誓言。在他的刀下,无论老幼,都成了不可饶恕的敌人,因为他看到的不是人,而是仇敌的化身。
在这场残酷的复仇中,无辜的人们成为了受害者。
他们并没有亲自加害于庞会的父亲,却因为与关羽有着血脉联系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庞会的仇恨让他失去了理智,也失去了对人性的尊重。
这一幕是如此冷酷,如此残忍,宅院内的鲜血河流,将复仇的决心和仇恨的深重昭示于世。
庞会的复仇行动,成为了那个命运交织的时刻的一部分,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页血色篇章,铭刻在无数人的记忆中。
在这个时刻,庞会的仇恨得以满足,
然而,这一幕血腥的画面也注定了他将被后人永远唾骂,
留下永远不可磨灭的污点。
庞会的复仇行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谴责,世人唾弃他的残忍和野蛮。他虽然实现了父亲的遗愿,但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,这个胜利充满了悲剧的色彩。
庞会的故事告诉我们,仇恨是一把双刃剑。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复仇,但也容易让人陷入疯狂和无法挽回的境地。在复仇的道路上,庞会失去了人性和理智,最终导致了无辜人的死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